首页 > 新闻 > 国际 > 正文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召开

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21-12-05 10:40:50

              人民网西安12月4日电 (记者王京)12月4日,“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论坛以“新时代·新传播·新路径”为主题,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陕西省委宣传部指导,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单红,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余清楚,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李明德发表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主任管晓宏,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乐文等在现场进行了主旨演讲。多位学界专家通过网络连线进行了视频发言。主旨演讲环节由余清楚主持。

论坛聚合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对外传播话语构建”等议题分别召开院长论坛、学术论坛,打造集学术性、应用性、创新性、开放性和示范性于一体的专业学术交流平台,采用高端论坛与网络连线结合的方式,为我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据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将于明年在厦门大学举行。

唐维红在题为《以文化人、凝聚共识,做中国故事优秀讲述者、传播者!》的主旨演讲中表示,作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人民网在持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创新叙事表达和展现形式,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进行主旨演讲。主办方供图

唐维红首先介绍了人民网的三个实践案例:

一、多元化视角、全球化表达,讲好中国城市故事

人民网《Tales of Cities(中国“城·事”)》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该系列作品以人民网外籍专家体验式走访为主要形式,围绕城市不同特点和主题展开叙事,穿插城市典型人物和场景的采访,以及外籍主播的文化感知和美食体验,视角多元、立体,表达轻松、诙谐,还适当加入了情节设计和戏剧冲突,以拉近与网友距离,激发外国受众的情感共鸣,更好地呈现各个城市的独特气质和魅力。2020年以来,“城·事”系列已推出西安、温州、恩施、洛阳、敦煌、文昌、腾冲、西江、黑河、西宁、牡丹江等11个城市专题,国内外各平台浏览量超2亿。

二、寻找共情、创新展示,传播好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是中国人因时而动、以时养身、顺应自然、尊重传承的农耕文明精华。从2020年立秋到2021年大暑,历时一整年,人民网策划推出了 “大吉兔”二十四节气原创手绘海报,向国外网友生动介绍中国二十四节气基本知识和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展示其中蕴含的自然机理、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这一原创手绘系列海报共96幅作品,有英文、中文繁体及中英文对照不同版本,在不同的海外社交平台定向推出,被超千家媒体、大V账号转发,总阅读量超过4800万,互动量36万。

优秀传统文化要走得出、传得广,不仅要提炼出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精髓,更要用国外受众听得懂的语境和喜欢接受的方式,要不断创新融通中外的传播路径。

三、搭建平台、双向互动,努力促进人心相通

在去年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人民网今年再次承办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汉字缘”2021国际故事大会。活动自今年5月全球启动以来,得到来自海内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中文爱好者的热烈响应。决赛于10月12日在西宁市圆满落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阿根廷、印度等国家的10名选手用流利的中文真情演绎与汉字的缘分,分享在中国的感人故事,表达对中华文化的感悟与共鸣。

经过精心策划组织,赛事由单一的演讲比赛升级为综合性公共外交活动。比赛期间举行了由人民网独家摄制的西宁外宣专题片《世界屋脊上的明珠——西宁》首发仪式。比赛之余,组织参赛选手“看西宁”,深入了解青海省和西宁市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的成绩,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日常。参赛选手纷纷表示,实地走访完全颠覆了他们的原有认知。这是一次比赛,是一次走访,更是一场交流与互鉴,由此加深中外理解甚至认同。人民网也由此积累了创新对外传播新模式的经验。

随后,唐维红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享了四点体会:

第一、进一步加强可视化传播,减少误读提高效能。视频、图片、音乐等无需翻译,在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文化内涵、连接中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如“城·事”栏目每集10分钟左右,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都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传递着中国文化之美、城市之美。我们就是要顺应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积极利用视频、直播等多种新媒体形态,展示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中国。

第二、进一步丰富文化符号,以共情助力价值传播。要创新话语体系,创新传播方式,寻找更多的情感共鸣,寻求中外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就要深挖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拓展如节日民俗、诗词典籍、文物古迹等“文化符号”的外延,找准中外的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打造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IP,激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第三、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以活动促交流互鉴。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需要我们对中外文化知己知彼,熟知差异,才能更好融通中外;需要我们了解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创新传播策略、表达方式,才能更好提高中华文化感召力和认同感。

第四、进一步挖掘“小而美”,讲好“一带一路”上的民生故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遇和成果惠及各方、造福世界。“一带一路”的故事常讲常新,对主流媒体来说,要进一步增强“四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讲好民生故事,充分展示“一带一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改善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唐维红提出,要突破“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就要发挥媒体的政治优势、传播优势、平台优势、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发挥专业性,打好主动仗。人民网愿与各方共同携手,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中外交流的促进者。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