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程瑶
【学习进行时】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总书记为什么提到这些人?有什么启示?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第十一章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题,集纳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文化相关的重要讲话。
提到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的文化名人。习近平的讲话和著作中频频提及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在谈论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时,他善于以名家事迹为例,从诸子百家和历代文人、政治家的经典名句中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三卷中多次提及名人名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各个时代的文化名人,都以优秀的作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文中,习近平提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表彰的作家艺术家、社会科学家:“像李谷一、李雪健、施光南、蒋子龙、谢晋、路遥、樊锦诗、厉以宁、林毅夫、王家福、胡福明、许崇德、杜润生、郑德荣等,他们都是紧跟时代、奉献时代的优秀代表。”以这些文化名人为典范,激励文化文艺、哲学社科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
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各个时代的文化名人,都以优秀的作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同样是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中,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说到柏拉图、莎士比亚、亚当·斯密,想到的也是他们的《理想国》、《哈姆雷特》、《国富论》。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大家的。”以这些文化名人为典范,激励文化文艺、哲学社科工作者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引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句,是习近平在许多场合作重要讲话的一大特点。比如引用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告诫党的领导干部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引用鲁迅激励青年人的名句“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鼓励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
此类名著名句的引用,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还有不少,提到的中外文化名人的名字,更是有数十位之多。
大力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习近平提及的这些文化名人名著名言,每每能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这正是源自于对文明发展的深沉体悟、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章的题目“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话,既是殷切期望,也反映了文化发展对治国理政的高度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开篇。在其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习近平对文化名人的提及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总书记都肯定、尊重并大力弘扬,并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将之融入自己治国理政思想、方针的阐释中。这正是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践行。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在论述舆论的作用时,习近平提到尧、舜,以“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强调做好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在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习近平提到苏轼,以他在《思治论》中所说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形容追求最远大目标必须向最难之处攻坚……
传承先贤的智慧,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正是“不忘本来”。肯定莎士比亚等国外名家的作品,包容接纳外来优秀思想文化,正是“吸收外来”。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正如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化发展方案,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深沉体现。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