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频道 > 要闻 > 正文

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7-30 18:54:09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新华社昆明7月30日电 题: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王长山、吉哲鹏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立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到“直过民族”整族脱贫,云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谋发展。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越。

  从“云南十八怪”之“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到“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通道的快速推进,巨大反差映照着区域辐射中心的崛起。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1)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云南西双版纳基诺山基诺族乡民族小学三年级学生在上电脑课(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云岭高原沧桑巨变,万象更新,闭塞落后成为历史,处处涌动勃勃生机。

  围绕“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定位,云南各族儿女正斗志昂扬阔步在新征程上,凝心聚力描绘着跨越发展的新画卷。

  血脉相连,团结奋斗奔小康

  看着人们戴着VR眼镜、通过5G网络看世界时,独龙族汉子马春海不禁想起多年前“放炮传信”在峡谷里的回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5)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移动营业厅上班的马春海指导当地群众体验5G虚拟现实(6月21日摄)。独龙江乡今年开通了5G试验基站。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主要聚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这里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曾是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在党和政府关心下,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通车,大雪封山成为历史。如今,独龙江乡开通5G通信,草果等产业兴旺,电商等新业态涌现……这些变化,在县移动公司工作的马春海是见证者和参与者。

  又一个兄弟民族赶了上来!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跨千年”的生动实践。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说,基诺、德昂、独龙3个“直过民族”整族脱贫只是先行一步,2020年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将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9)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的拉祜族群众在村里弹唱(2018年1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除汉族外,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特有民族、跨境民族、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

  1951年,普洱专区各族人民会盟立誓、刻石铭碑:“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在云南,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得以充分落实,团结进步融入各民族的血脉。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8)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叶德祥老人的全家福照片(2018年2月9日摄)。“我们家四代20多口人中有四个民族,大家和谐融洽。”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的90多岁老人叶德祥说。新华社发

  “我们家四代20多口人中有四个民族,大家和谐融洽。”90多岁的老人叶德祥家住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提到家庭和谐密码,他说,国家倡导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家里和谐融洽的真正“密码”。

  叶德祥老人口中的“密码”,也是云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密码”。

  7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法制保障趋于健全。今年5月1日,《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施行,标志着示范区建设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70年来,天堑变通途。云南民族地区公路里程由2012年的15万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0万公里,乡镇之间公路通畅率和乡镇到建制村通公路率都达100%。

  70年来,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茁壮成长,目前全省少数民族公务员及参公管理人员10.65万人,占总数的33.3%。

  ……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南推动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民族地区主要发展指标年均增幅多年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万人减少至86.5万人。

  绿色引领,高质量跨越

  白族汉子李德昌家住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以前他未涉足旅游,现在是知名“导游”——为一波接一波到自家白族小院的游人讲解洱海,讲解绿水青山。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10)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2017年9月11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古生村位于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之畔,靠湖吃湖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不二选择。随着洱海流域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污染防治警铃响起,1996年和2003年,洱海曾两次大面积暴发蓝藻。

  2016年11月,云南开启抢救式保护工作,全面打响洱海治理攻坚战。2018年,洱海有7个月保持Ⅱ类水;今年1月至3月,全湖水质保持Ⅱ类。

  现在,古生村大青树依旧繁茂,湖涛声依然不绝于耳。变化的是洱海边新增了排污管廊、生活污水输送到处理厂处理……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扎根到每个村民的心里。

  “入湖溪水真是清了,洱海也清了。”李德昌说,洱海如被污染了,别说没人来,就是家园都守不住了。

  洱海的保护治理是云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缩影。今年上半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整体稳定,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整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100个断面水质上半年优良比例为79%。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4)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笼罩在清晨薄雾中的昆明松华坝甸尾村水杉湿地(1月5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像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一样,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不仅要守护好绿水青山,还要探索绿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新画卷在云岭大地展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任治忠介绍,当前云南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居全国第1位,森林覆盖率60.3%,居全国前列。

  新中国成立至今,云南产业门类从当初的矿业、卷烟、糖等紧缺性产品,发展成40余门类工业系统,产业体系从落后走向繁荣兴旺与“高精尖”,还在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屡创奇迹——鲁布革水电站在全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率先实行国际招标;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正在崛起一个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或在建的水电站总装机规模逾4600万千瓦。

  “十二五”,云南共淘汰落后产能2398余万吨,累计单位GDP能耗下降20.7%。通过污染物的大幅削减和强有力的环境监管,“十二五”全省河流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分别较“十一五”提高了14.5和15.5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云南持续推动“粗、黑、重”的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两型三化”转型,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上频出大招。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6)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斗南花卉市场商家在整理非洲菊(7月9日摄)。中国最大花卉交易市场——昆明斗南花市正升级打造中国“第一花卉小镇” 。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争当排头兵,云南还立下“军令状”:到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创建比例将逾50%,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比例逾80%,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云南正用心抒写绿色发展答卷,奋力追赶。

  双向开放,从“末梢”到“前沿”

  “遇到爬坡时,人们跳下火车到路边去一下厕所,回身仍可跳上火车继续旅途。”这个“趣事”深深地烙在云南铁路博物馆讲解员脑海中。

  在上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运营的云南个旧至鸡街的寸轨铁路上,火车很慢。现在这列由蒸汽机车牵引的行李车、邮车、客车、罐车组成的列车正停在博物馆里,成为云南铁路发展的一个记忆。

  山岳横亘,江流湍急。五尺道、蜀身毒道、茶马古道……千百年来,云南人对路的渴望从未停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11)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秧洛村到周边山村和县城的公路(5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火车没有汽车快,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这是民谣中调侃云南闭塞和落后的语句。新中国成立时,全省只有一条滇越铁路。

  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1970年,成昆铁路通车,云贵川三省的铁路交通网全面形成……

  目前,云南已从“米轨”迈入“高铁时代”,“八出省、五出境”铁路通道正快速推进,“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干线主骨架基本建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日益让云南从“末梢”变为枢纽。

  穿越高黎贡!不久前,我国铁路第一长隧——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1号竖井掘进至井深702.7米,打破国内铁路竖井最深纪录,这意味着中缅大通道建设取得新进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3)云岭彩卷绘 高原气象新——新中国成立70年云南发展巡礼

    中老铁路国内段位于普洱市的木乃河双线特大桥工程现场,工人在施工作业(4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中老铁路将于2021年全线通车。“中老铁路开通必将为中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门一位负责人说。

  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通过多年来的努力,云南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为基础,奋力打开山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落后闭塞的边陲,正变成开放、发展的前沿。

  现在,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新格局正在构筑。去年云南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的贸易总额同比增长5.6%、双向投资占云南对东盟十国投资额的95%,通关速度提升60%、费用降低40%。昆明海关发布数据,今年上半年,云南实现外贸进出口额达1049.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进出口额创历史同期新高。

  浓墨重彩,云南再绘开放之笔——全面构建“1+15”的开放政策体系,围绕新时代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一举推出100条政策措施。随着中缅、中老、中越经济走廊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云南区位优势正变为后发优势,开放新高地正加速形成。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一个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正在云岭高原崛起。

大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