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28日电 题:华西村:转型跨越“新一波”
新华社记者冯诚、孙彬、朱国亮
海上淘金,地下挖矿,参股银行,投资电竞,兴农贸市场,建光伏电站……昔日以冶金起家,以钢铁、化纤为支柱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正踩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步点,迎来了村庄产业多元化、国际化转型跨越“新一波”。
财富与贡献同步增长
潘惠忠是华西中心村村民,夫妻二人均在村办企业华西集团工作,两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大学。
在华西集团做财务的潘惠忠对自家财务也算得清清楚楚。“去年一家四口的收入约为68万元,其中工资收入6万元,奖金约50万元,累积股本分红10多万元,另有村民人均股和原始股分红2万元。”潘惠忠说,“在这68万元中,有40万元累积到个人在集团的股本中,余下约28万元为现金收入。”
“大米、油村里发,房子村里盖,一年有28万元的现金收入,家庭开销也够了。”潘惠忠对近年村庄经济发展感到满意。
潘惠忠家庭状况在华西村处于中等水平。据华西村提供的统计数据,华西中心村有村民2600余人,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保持在10万元以上。
不仅村民财富在增长,华西集团每年的可用资金、利润近年也在稳健增长。华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华西集团完成可用资金近30亿元,比上一年增10.17%;利润达12.6亿元,比上一年增7.8亿元。今年上半年,可用资金(净利润加折旧)目标任务再次超额完成。
与财富、利润同步增长的是华西对国家的贡献。去年华西集团向政府上缴税收达到1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2.21%。今年1-6月份,纳税8.4亿元,增幅同比高达112%。
“自从2013年吴仁宝老书记去世后,外界对我们的质疑不少,又是转型关键期,我们内心也存在忧虑。”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包丽君说,“但这一系列财务数据表明,华西发展是稳健的,转型升级是成功的。”
关停与开拓双管齐下
近年,华西钢铁、化纤等传统产业对集团赢利贡献率有所下降,金融、海洋工程等服务业则快速成长,成为华西新的利润来源。
“华西的稳健增长与产业调整密切相关。”包丽君说,“在钢铁最火的那几年,我们没有扩产,却投资了金融,如今已进入转型收获期。”
“我2003年担任书记之后,就开始谋划转型。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但不扩产,部分低效益企业逐步关停。”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说。他用“关停”与“开拓”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华西产业的调整。
自吴协恩上任以来,华西陆续关掉了线材、化工、带钢、老电厂等9家低效益企业,同时,对其余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近三年用于企业技改投入就达8.8亿元。
“集团多元化,下属企业专业化”是近年华西产业发展一个重要思路。从集团层面来看,华西产业已覆盖十多个产业领域,除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外,如今已拓展到金融、海工海运、矿产资源、新能源等等。
在企业层面,则追求专业化发展。华西海洋工程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龙晋说:“华西不靠海,但在海上油田安装领域,我们已做到全国第三的位置;在海底光、电缆铺设方面,华西的技术更是全国领先,拥有20多项专利。”
华西产业不仅领域不断拓展,地域也随之扩展。华西产业布局早已突破村庄的限制,不仅在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拥有产业,在世界上多个国家也有自己的产业。
“莫桑比克挖矿,日本种大米,美国搞研究……我们华西人不再是在本地转,而是放眼世界,与世界先进企业比拼。”吴协恩说,“未来,我们希望海外产业每年能为华西带来10亿元的可用资金,将华西抗击经济风浪的能力再提升一个层级。”
长期跟踪研究华西村的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冯治认为,华西正在实现“质”的飞跃。他说:“吴仁宝时代,华西实现了工业化;今天,华西再度升级,在品牌和资本运营上又迈出新步伐。”
“三改”与“两转”“智”取未来
面对新一轮创新发展机遇,华西策略已明晰,旨在“智”取——通过引智、育智,全力打造一个新的人才“高地”。
目前,华西正在就制度、用人、股份等三项改革展开大讨论。这“三改”旨在让华西企业的外来工作人员能与华西村民共享富裕,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建设华西。
这些年来,华西每开拓一个新领域,几乎都是从人才引进开始。发展新能源,引进了光伏行业顶尖人才王伟;搞海底光缆铺设,引进了一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退休人员;发展金融,引进的是原华夏银行的副总经理秦宏。
不仅注重引入高端人才,华西也积极引入其他各层级人才,以实现“两转”目标——“数量转质量、体力转脑力”。
以华西金融业为例,目前金融投资公司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八成以上,而华西集团上市公司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在内的几乎整个管理团队,都由“外部”引进。
“改革要趁早,等到行情不好再改就迟了。”吴协恩说,“华西今天启动新一轮改革,旨在为华西赢取更好的未来。”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