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的傍晚,夕阳为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藏族姑娘德庆玉珍身着民族盛装,静静伫立在家乡大草原上。风中,她唱起自己最拿手的藏歌,悠扬而高亢的歌声里是德庆玉珍对亲友的祝福和对爱心人士的感激。
8月13日,德庆玉珍在自家帐篷旁的草原上放声歌唱。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甘肃出生、西藏上学,又来到上海学习音乐,这位19岁的盲人女孩一路努力、受到多方帮助,民族音乐梦想如草原上的花儿一般绽放。
看不到草原的“草原百灵鸟”
甘南藏族自治州阿万仓湿地,欢快奔腾的小溪在草原上画出无数条纵横交错的曲线,滋养着一片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地上的牦牛群和羊群缓慢地移动着,云的影子轻快地掠过翠绿的草原,消逝在远方的群山中。小伙子骑着骏马飞驰而过,姑娘们身着藏装点缀在草原上,像是展开的一幅幅壮美而有动感的画卷。
然而,祖国大西北如此动人的视觉美景,却与生长于斯的德庆玉珍“无缘”。
1998年9月14日,德庆玉珍出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的一个牧民家庭。然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还未平静,几天后,一场大病就让德清玉珍失去了光明,这个小姑娘看不到了。
8月13日,德庆玉珍(后排左二)和家人拍照留念。 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失明没有让她消沉,德庆玉珍在草原的阳光下成长,听觉也变得异常敏锐,她能分辨风吹过牧草的声音。“您只要说一句话,我就知道您有多高。”德庆玉珍这个听力“小绝活”经常让来访者惊讶不已。
最爱听的,还是妈妈唱的藏歌。德庆玉珍天生一副嘹亮的好嗓子,一句一句地,她跟着妈妈学唱藏歌。
8月13日,德庆玉珍(左)和弟弟在自家帐篷内聊天。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现在,德庆玉珍已经记不清究竟何时爱上了唱歌,但只要兴致一来,她便在广袤的草原上放声歌唱。牧民们听到她高亢清亮的声音后,赞叹她是“草原上的百灵鸟”。
“我喜欢骑马,跟着牛羊一起走,我能感觉到歌声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德庆玉珍说,在家时,她还要帮忙照顾弟弟妹妹,唱歌是她哄孩子的“独门绝技”,歌声响起,弟弟妹妹们往往就安静下来,专注地听着。
德庆玉珍在拉萨盲校使用打字机(2008年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9岁时,德庆玉珍被送到西藏盲童学校读书。在拉萨的校园生活里,她从收音机和藏族同学那里学会了更多的藏族民歌,也有了登台演出的机会。德庆玉珍的音乐天赋由此被更多人发现,“百灵鸟”的称号也从甘南传到拉萨。
德庆玉珍在西藏盲校为来校参观的客人一展歌喉(2008年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西藏盲校联欢会上,德庆玉珍唱完歌后,许多观众为她的歌声打动,在玉珍身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2009年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小女孩登上了大舞台
2014年,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德庆玉珍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盲童学校。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于丽红。这位国家一级演员、女高音歌唱家听了德庆玉珍的歌声后当即表示,“这是棵好苗子”。
5月26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于丽红(左)教德庆玉珍把手贴在腹部,感受运气、发声。 新华社发
从此,德庆玉珍成为上海音乐学院一名特殊的学生,继续编织着自己的音乐梦。于丽红对德庆玉珍进行专业系统的声乐教育,也“发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学习演唱时,于丽红就拉着她的手贴在自己的腹部,让她感受运气、发声。“玉珍不像普通声乐学生,她看不见老师的嘴形与身形,也看不见镜中自己唱歌的样子,只能通过‘触感’来体会声音酝酿、发出的过程。”于丽红说道。
6月25日,在德庆玉珍(左)上海的住所内,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学生帮她整理背包。新华社发
几年的时间里,于丽红的学生们也自发帮助德庆玉珍学唱歌。宿舍里没有钢琴,师姐们就用手机里的钢琴程序为她演奏。学生们还为德庆玉珍找歌谱,并将其中的许多制作成盲文版,也为学校培养更多有天赋的盲人歌手打好基础。
“她的进步有目共睹。”于丽红说,刚来时,德庆玉珍是“喊着唱”,两三首下来就唱不动了。现在,玉珍学会“科学用嗓”并能够独自撑起一场音乐会。
6月26日晚,上海音乐学院为德庆玉珍举办“大爱为美 感恩有你”学习汇报音乐会。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上,德庆玉珍(前左)与老师于丽红共同歌唱。 新华社发(张凤涛摄)
6月26日,上海音乐学院在贺绿汀音乐厅专门为小玉珍举办了一场学习汇报音乐会,从《牧歌》《檀香叶》唱到《北京的金山上》,一首接一首,嘹亮悠扬的歌声在音乐厅里回荡。当于丽红拉着德庆玉珍的手,两人共同唱起《一个妈妈的女儿》时,全场掌声雷动。
“小玉珍的纯净和努力很打动我,教好她、让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传递,我们任重道远。”于丽红说。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