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三沙4月22日电(记者 陈凯姿 严蕾 王海洲)在大海中的岛礁上种一棵树,有多难?
海南省三沙市渔民这样回答:早年间,一棵树苗从海南岛上船漂洋过海,经20多个小时辗转180多海里后,大船就近抛锚。树苗再被搬到小船或小舢板上,往岛礁上送。
这仅仅只是第一步。
随树苗一同上岸的,是顺带捎来的黄土、红土。沙石堆里掘个坑、下土、栽苗,浇少许水。如果“运气”不好,精心栽种的树苗,随时可能被晒干、枯死或被台风刮走。
即便如此,三沙种树的脚步从未停歇。数十年来,几代人在这里陆续种植超过300万株苗木。
为何要近乎“固执”地在岛礁上种树?
过去,三沙许多岛礁上遍布沙石。烈日下,沙子把脚底烫得起泡,光线亮得刺伤人眼。种几棵树,多少能带来些许阴凉。
然而,在这片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风灾旱灾频发的沙石荒地上,种树谈何容易!
三沙市永乐管委会副主任王式政,上岛工作23年。他的记忆中,种树最缺的是水。渔民在岛上打井,涌出的是盐泥水,用来洗头后,头发能根根直立,哪能浇树?船运来的淡水,只够人喝。渔民便在下雨时用竹竿套上袜子,伸到毛毡房顶接水,储存下来浇树。
没有泥土,沙石里种不活树。王式政说,从海南岛发往三沙岛礁的船次少,为了多带点土,人们扛上一大包,恨不得在裤袋里也塞上一把。大船临岸换小船,小船搁浅换浮板,再由“纤夫”拉拽,土和苗才得以上岛礁。
如果遇到大台风,好不容易成活的树还可能被连根拔掉,一切又得重来。
2012年设市后,三沙市居民在赵述岛种下一片椰林,三沙大规模植绿号角吹响。两年后,西沙洲绿化工程开启。三沙造绿,也从最初的渔民自发行为、机关单位下指标,变成全民种树“总动员”,苗木也新增了三角梅、琼崖海棠等多个品种。
三沙市永兴码头站站长陈德钦说,种树,在他家已延续了三代。
他父亲1956年就上岛工作,那一代人都是工作之余义务种树,不计报酬。1989年,27岁的他接父亲的班,从老家海南万宁离开妻儿来三沙,一干就是30年。
几十年过去,在永兴岛的林子里,陈德钦还能找到当年种下的树,经他之手的起码有300株。如今,他的女儿女婿也来到三沙工作,一有机会就会参与植树。
设市后,三沙建了海水淡化项目。有了淡水,树可以种得更多。为了提高成活率,当地还派人远赴内蒙古学习沙地绿化经验。
时间一晃而过。三沙市海洋国土资源规划环保局的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三沙累积种植苗木300多万株,成活率95%以上,部分岛礁绿化率超过90%,还实行了林木登记和认种认养制度。
如今,七连屿变了,白沙滩上多出20余万株树;鸭公岛变了,结束了没有绿色的历史;赵述岛上,甚至种出了樱桃……
七连屿工委副主任刘明秋介绍说,树多了,三沙的生态系统也改善了。对环境要求极高的海龟、海鸟相继出现,数量渐多。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生态成果,部分渔民已经转产转业,当上了护林员、护礁员、清洁员。
每到傍晚,居民多的岛礁上,常常能听到广场舞曲。音乐和老人、孩子的笑语欢声,一同飘到海上。这些曾经条件艰苦的暂住地、避浪所,成了渔民口中的“第二故乡”,一年能居住200多天。
正所谓,碧海连天远,三沙尽是春。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