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1日电(记者滕沐颖、杜刚)眼下,正值新疆准噶尔盆地万物生长的季节,棉花、玉米、小麦苗每天拔高变绿,与此同时,各族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不断奋进也令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决肯村村主任乌斯满江如此描述家乡。决肯村在准噶尔盆地西南部,隶属于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距离中哈边境城市阿拉山口仅70余公里,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86户人家。
今年,决肯村实现了中国很多农村尚未达成的目标——建别墅。64岁的鲁秀梅年初在美丽乡村拆迁协议上签了字,决定和其他30户农家一同推掉砖头土坯房,盖两层的别墅。如今,新房打地基的工作已经开始。
鲁秀梅和儿子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申请一套230平方米的双层别墅,总造价约34.5万元,可享受各级政府以及村子补贴共计10.7万元。
“大伙儿参与建别墅项目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十几年来的好政策大家都尝到了甜头。”乌斯满江说,没有申请别墅的老乡,大多都在博乐市买了楼房,方便孩子上学。
乌斯满江回忆,20年前,决肯村还是一个被芦苇荡、盐碱滩包围着的贫困村。直到1996年,第一条进村的柏油马路吹响了决肯村“奔小康”的集结号;2006年,家家户户垒砌的围墙院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缩影。
让农民收益大幅增加的是农用机械化应用。2012年以来,决肯村推动土地流转,实现棉花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以往的条田块地,被整合成适于大型机械操作的大块土地。
犁地、播种、施肥、采摘……棉花经济经历了机械化“换血”、智能化“换脑”,也使得一大波“失业”农民走出田间地头,探索致富新路。
2008年以来,乌斯满江陆续把自家的90亩田地承包给种棉大户后,开始建大棚,尝试种植果蔬。起初,大棚西红柿受到市场冷落,乌斯满江迅速调整战术,试种草莓、无花果,受到市场热捧。
今年,他计划引育晚熟桃子,通过错峰上市,每公斤可赚20至30元差价。他感慨,过去是市场适应农户,现在需要农户适应市场了。
看到村主任带头,决肯村越来越多的农户自发成立农业合作社,在设施农业方面挖掘“金矿”。现在,全村31座大棚年收入30多万元,还通过注册“贝乡红泉”绿色蔬菜品牌,以高出普通菜价30%的价格直供超市,供不应求。
致富路上无尽头。乌斯满江和老乡们商量,把果蔬出口到对面的哈萨克斯坦,“阿拉山口检验检疫部门已检测过我们的农产品,符合出口条件,但需要办理一系列手续。下一步,村子就可以建设净菜加工基地,农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国家政策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你要伸手才接得住。”在乌斯满江看来,决肯村经历了穷则思变的艰难转型,正在富亦思变的路上向前迈进,只要肯努力,肥沃的准噶尔盆地上涌现出一幢幢别墅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