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总设计师蓝海浪:
“金玉满堂”大花篮方案成型历时5月
总设计师蓝海浪表示,花篮里的玉兰和海棠寓意“金玉满堂”,繁花硕果体现辉煌成就
“9月25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升起,天安门广场上高17米的“祝福祖国”大花果篮亮相。
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设置,正式名称为“国庆68周年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工程,由北京市园林古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花坛总设计师、高级工程师蓝海浪,已经参与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设计20年。
9月25日,天安门广场,国庆“大花篮”整体亮相,游客争相与国庆“大花篮”拍照留念。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蓝海浪昨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天安门广场国庆期间摆放花卉,从1984年至今已经是第34个年头。今年从立项到最终确定方案,前后历时5个月,共有近百人参与。
广场大花篮内大量运用玉兰和海棠,寓意“金玉满堂”,这是今年的设计亮点。
“至少拿出了七八十份方案”
新京报:天安门花坛的设计方案,经过了怎样的创作过程?
蓝海浪:其实创作的过程非常复杂,并不是某一个人出了方案,最终就能定下来。前前后后,我们至少拿出了七八十份方案,通过无数次的修改、合并、取舍、推翻、重做最终成型。这一过程,就好像建造一座“金字塔”。
如果说我有什么心愿的话,就是希望明年的设计方案,能够比今年更好。市民愿意站在我设计的花坛前面照相,能够在看了花坛后,高高兴兴地过节,这就是一种成功。 ——蓝海浪
新京报:有多少人参与设计中?
蓝海浪:核心团队不到十个人,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单位,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的三四十位专家参与设计。
设计过程还介入了园艺师、水电、结构、花卉、甚至育苗等各领域的专家和顶尖学者,方案出炉后,又经历了层层汇报审批和多次再修改,最终才于9月初确定下来。前前后后,约有近百人参与了其中。所以我们最初的方案,和大家现在看到的方案相差非常大。
新京报:从设计方案到最终花坛成型,需要经过什么样的程序?
蓝海浪:最初接受任务,是在今年4月份,到最终方案成型,可以进入执行,前后历时5个月。其实刚开始,没有很明确方案的主题,当然,大方向是很明晰的,“祝福祖国”和“喜迎十九大”都是关键词。
在经过相关部门和专家反复论证、讨论后,确定主题,依据主题选择需要体现的元素,包括图案和主题色,这一块又需要考虑到季节和气候。
新京报:在具体花卉的选择上,会有特别的考虑?
蓝海浪:其实做花坛设计,本身就要求设计师对花卉种类很了解。比如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使用的花卉,主题色肯定是以红黄为主,因为比较喜庆,也符合传统文化。配色上,就是国旗红和五角星黄,这就要求设计师用最鲜艳的花卉来体现国庆的节日气氛。
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考虑花期。比如在夏天,如果需要体现红色,我们一般选用四季海棠,但是到了秋天,就要以一品红为主。
新京报:这些进入天安门广场的花卉,来自哪里?
蓝海浪:来自北京周边的苗圃,会根据方案需要提前生产,万一不够的话,也会从周边地区进行补充,前提是保证质量和数量。
进入天安门广场,对于花卉来说要求比较高,比如要求花期长,颜色要鲜艳,出型要比较健壮,能够抗病虫害。北京秋天的风大,室外的景观花卉还要能够抗风。
“最难的是确定体现主题的造型”
新京报:今年的花坛相较往年,有什么改变?
蓝海浪:今年的花坛更加突出了主题,风格上,较去年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夜景灯光方面做了改善,提升了可观赏性。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将国家层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体现出来,其实是一大难题。但是最终,都通过花坛的不同造型进行了展现。因此,我认为今年的花坛,主题更加突出“政治性、首都性、人民性”;形式上更加突出“时代性、特色性、节日性”。
新京报:这些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蓝海浪:国庆大花篮中,大量运用玉兰和海棠,寓意“金玉满堂”,这是今年的设计亮点。十余处处国庆花坛,用繁花硕果体现辉煌成就,可以说是更大意义上的金玉满堂。
大花篮内还摆放了石榴、柿子、苹果等仿真果实。石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被视为吉祥果,喻为团圆、团结、喜庆、红火、繁荣、昌盛、和睦。柿子形状丰厚圆硕,形如如意,寓意事事如意,苹果就是平平安安的意思。
这些寓意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新京报:作为设计师,哪些方面的工作会比较耗费精力?
蓝海浪:确定能够体现主题的造型,这块比较难。比如今年的国庆花卉,长安街两边各自设置了七个花坛,东单西单路口也各有四个。怎么通过这些花坛,来体现主题。将比较抽象的主题,以具象的手法落地,用园艺的方式展示出来,这是难度最大的。
举个例子,我们要通过花卉造型的设计,体现“长江经济带”这个概念,那么哪些元素能够体现“黄金水道”的特征?最终,造型上选择了雪山、三峡大坝、黄鹤楼、东方明珠等,上中下游各自选取了一些标志物。
新京报:天安门广场的花卉布置思路,这些年有变化吗?
蓝海浪:天安门广场地区的花卉布置,最初是在1984年。1986年,广场上首次摆放了立体花坛,不仅为节日期间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同时也通过花坛布置,宣传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成就。
广场摆花布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分为三个阶段的演变,我经历了花坛布局的整体变迁。
新京报:三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蓝海浪:第一阶段,是1986年到1999年的“五饼式”,即在广场中心布置点缀作用的喷泉花坛,以平面为主,而在广场四角是四组立体花坛,游人可以分散到四个角进行观赏;
2000年,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建立了两条绿地,改变了往年的“一大四小”传统布局,在中心花坛两侧铺设“画卷”,被称为“画卷式”;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的“花篮式”,广场中心布置“祝福祖国”巨型花篮,两侧绿地布置花柱、花球。
“市民愿意在花坛前照相就是成功”
新京报:什么时候开始参与天安门广场的花坛设计?
蓝海浪:我今年43岁,与天安门广场的花坛结缘,是二十年前的事了。1997年,我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随着导师接触了天安门广场的花坛设计,从此就对立体花坛事业很迷恋,一直到今天。
新京报:这种迷恋从何而来?
蓝海浪:我出生在广西,家里有一个小院,种满了花花草草,从小就对园艺很感兴趣。七岁的时候,我在家里建了一个小花园,开始尝试一些小的园艺设计。初中之后,就已经立志要从事园艺设计工作。
但是在当时,身边的人还没有“园艺设计”的概念,国内也少有人了解这一领域。后来我发现,北京林业大学有这个专业,而且我的分数足够报考,于是就开始走上了专业学习的道路。
新京报:对你来说,园艺设计意味着什么?
蓝海浪:在我心目中,设计立体花坛就像变魔术一样,又像是在节日送给喜欢的人一件精美的礼物,带来的是惊喜和快乐。所以,广场花坛就是我送给北京这座城市的礼物。
新京报:对于设计师来说,怎么样的方案算是成功?
蓝海浪:天安门国庆花坛的设计,就像是春晚一样,每年都会有,大家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果说我有什么心愿的话,就是希望明年的设计方案,能够比今年更好。市民愿意站在我设计的花坛前面照相,能够在看了花坛后,高高兴兴地过节,这就是一种成功。(记者 王煜)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