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李海韵)近日,冷空气频繁光顾我国。在经历短暂间歇后,11月16日起新一轮强冷空气将继续自北向南“横扫”我国,并带来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目前降温实况如何?新一轮冷空气将影响哪些地区?降温幅度如何?11月14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
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
采访人:中国气象报记者刘佳 新华网记者李海韵
孙军(左)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多地降温显著,降温的实况是怎样的?
孙军:冷空气从昨天(13日)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段主要集中在13日和14日。可以说,目前的这一轮冷空气影响范围较小,强度也较弱,主要影响我国东北、华北、黄淮和江淮地区,降温幅度达到4℃-6℃,局地超过8℃,同时上述地区还伴随4-5级偏北风。
就降温实况来看,河北地区降温幅度较大。其中13日8时至14日8时,河北西部沿山地区如赞皇、临城、内丘等多地降温幅度都达到10℃以上。14日白天,东北东部、黄淮、江淮地区的气温相比13日还会有所下降。目前,这股冷空气的前锋已到达长江中下游一带,但不会继续向南影响江南、华南地区。
记者:16日起,新一轮冷空气将继续影响我国,这轮冷空气将影响哪些地区?具有哪些特点?
孙军:16日夜间开始,来自蒙古高原的新一轮强冷空气将进入我国内蒙古及新疆北部一带,并将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受此影响,16日至18日我国会出现一次大范围大风降温及雨雪天气过程。这一轮冷空气的强度比13日至15日的冷空气更强,影响范围更广,对南方地区的降温影响会更明显。
这轮冷空气过程带来的影响以大风降温为主。
具体来看:16日至18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0℃,北方地区从17日开始降温,而南方地区18日出现降温。其中,华北北部和西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地区的降温幅度较大,有可能超过10℃,而北京的最低气温也将降到零下5℃左右。此外,中东部大部地区将出现4~6级偏北风,阵风可达7~8级,东部和南部海区还会出现7~9级偏北风。在冷空气影响下,地面最低温度0℃线将于19日凌晨南压至沿淮一带地区。
降水方面,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将出现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吉林东部将有大到暴雪,黄淮、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部及华南等地有小到中雨,江南部分地区有大雨。另外,16日至17日,新疆北疆沿天山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雪。
此轮冷空气过程具有移速快,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特点。冷空气从16日夜间进入内蒙古地区,到17日夜间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18日夜间冷空气将继续向南移动并到达南海,可以说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就自北向南横扫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
记者:在两轮冷空气的间歇期,北方地区是否会出现短暂回暖?冷空气过后,我国中东部地区回暖情况如何?
孙军:15日至16日,在两轮冷空气间歇期北方会出现短暂的回暖,如北京的气温会回升8~9℃,明后两天公众也可以在体感上感受到回暖。两轮冷空气过后,从18日开始北方地区的气温将逐渐回升,而南方地区则受连阴雨影响气温回升较慢,到22日以后公众才能明显感觉到回暖。
记者:进入11月中旬,我国为何频繁出现冷空气过程?
孙军:秋冬季节,我国频繁出现冷空气过程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进入秋冬季节,陆地会形成强大的高压,海洋上会形成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会促使大气由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从气候系统的角度看,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原因是副热带系统及热带系统南移,暖湿气流南撤,中高纬度地面冷高压趋于活跃,于是西北气流就引导冷空气团向南推移。
记者:冷空气会对农业带来哪些影响?
孙军:对北方地区来说,在冷空气影响下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将由前期的偏高逐渐转为偏低,有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随着冷空气来临,内蒙古大部、东北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将偏低2℃左右,将增加设施农业和畜牧业保暖成本。19日前后,黄淮西部和南部、江淮等地的部分地区将出现初霜冻,大风降温雨雪天气不利于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晚播冬小麦和露地蔬菜等生长。对南方地区来说,17日至18日江南地区的降雨,对晚稻等秋收作物晾晒、水果采收及秋播作物健壮生长略有不利,但利于增加库塘蓄水。
对此,北方地区要及时加固和检修温棚设施,做好牲畜保暖和饲草储备工作,防范大风降温及雨雪的不利影响。江南、华南要抓住降水时机做好蓄水工作,确保秋冬种农业生产用水;华南地区要抢晴收晒晚稻。随着强冷空气的南下,南方地区也需加强作物、经济林果和牲畜的防寒保暖工作。
记者:公众在出行时应做好哪些防范措施?
孙军:大风降温容易引发感冒,因此公众在外出时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如穿羽绒服、棉服,戴好围巾、手套等,尤其做好头部、颈部和足部的保暖。在交通出行方面,东北地区雨雪天气会导致道路结冰,开车的朋友需注意减速慢行;南方地区降雨频繁,公众在外出时需带好雨具。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