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带领全国人民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风雨四十年,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40年·改革印记”系列报道,用记者的视频、图片、文字,通过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人民网法人微博、微信、人民视频APP等多个端口,为您讲述全国各地、各行业的“改革印记”,在时光的记忆中传递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翻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长卷,1982年12月28日这天,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合作企业——台州市温岭县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宣告成立。
此后,“股份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这第一张股份制合作企业营业执照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乘坐高铁,来到了台州……
摘掉“红帽子” 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呱呱坠地
在以“藏富于民”著称的浙江,台州这座城市,不得不提。
台州99.5%的企业都是民营。这些民企,以实业为基,将住房当做厂房起家,创造了全市92%的税收和77.5%的地区生产总值。
“春江水暖鸭先知”。对于改革开放,民企有最原始的渴望,也有着最敏锐的触觉。成立股份制合作企业,台州人第一个站了出来。
陈心鹤,就是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的见证人。
记者在温岭见到了88岁的陈心鹤。老人拄着拐杖,穿一身条纹衬衣,精神矍铄,回忆起当时情形,思路十分清晰。
时光回溯到1982年,当时52岁的陈心鹤任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生产股股长。
那个年代,但凡个体经营者要创办企业,都要打报告,只有公社或者大队盖章通过申请后,才能送报工商局。陈心鹤当时就是负责公社里企业的申请审批。
“咚、咚、咚……”11月下旬的一个午后,刚到上班时间,陈心鹤的办公室便响起了敲门声。陈心鹤抬头一看,两位看起来有些拘谨的年青人站在门口,前面的那位,脚步有些犹豫,被后面那位年轻人悄悄用身体顶了几下,才踏进门口。
简单交谈后,陈心鹤得知,他们一个叫陈华根,一个叫王华森,是牧屿公社的两位农民。志同道合的他们希望赶在年底前以“大队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把企业的营业执照办下来,以便于企业对外经营。
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获批时的文件
仔仔细细看了申报材料,陈心鹤发现了问题:两人申报的企业性质是大队集体所有制,也就是所谓的“队办企业”,但实际出资者,却只有陈华根、王华森等4人,厂房也是他们自己的房子,跟大队和公社无任何关系。如果这样子批给他们,短期内没什么影响,但会给企业今后的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钱是你们的,房子也是你们的,跟大队跟公社没有关系。你们以后生意亏了倒好说,就是你们几个人的事;要是将来赚了大钱,生产队干部、社员按理说都有份儿,大家都要来分一杯羹。企业如何继续发展下去?就算打官司也没有胜算,‘大队集体所有制’几个大字清清楚楚写着呢!”
听陈心鹤一说,两名青年互相看了一眼,陈华根刚要说些什么,想了想,又打住了。
看着两个年轻人为难的样子,陈心鹤明白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不挂个集体的名头,生意确实很难做下去。”一个是因为害怕成为被打击的投机倒把对象,因此个体企业都要戴上社办、队办、乡办、镇办、村办等集体形式的“红帽子”;另一个,带“红帽子”经营,在人们潜意识里,还是企业一种信用的体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推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中央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从1978年到1982年,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改革春风,吹暖了人心,让不少人跃跃欲试,但是,“红帽子”,始终是一块巨石,压在人们心头。
“要想发展,就要改革,就要敢于推动企业摘掉‘红帽子’。”在全国思想大解放的背景下,陈心鹤找到了破题关键,并做通了陈华根的工作。接着,陈心鹤的想法得到了社队企业管理局和公社党委的支持。
最终,在温社企字(82)第74号文件《同意建办“温岭县西缝纫机另件厂”企业的通知》中,温岭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明确:将温岭县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等4家企业的性质,定为“社员联营集体”。由此,全国第一家有据可考、经过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企业呱呱坠地。
创建初期的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
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诞生后,台州一批批“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仅1983年一年,温岭县先后批了200多家联户经营集体企业。“1983-1984年,超过1300家‘红帽子’企业在我手上‘摘帽’。”陈心鹤回忆说,股份合作制企业很快就形成了一股热潮,席卷台州。据统计,仅在1988年底,台州已有这类股份合作制民营企业近万家,创产值37亿多元。
勇当“弄潮儿” 企业6次改名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初期的“弄潮儿”陈华根现已退居二线,新时代的“开创者”走向了前台。“创二代”陈敏智从父亲陈华根手中接过了企业接力棒。
“35年时间里,企业经历了6次改名,每一次改名的背后,都与改革浪潮的推动密不可分。1987年,企业更名为温岭县第二鞋帽厂,开始PVC注塑鞋的生产;2001年,搬进现代化的新厂房,引进三条冷粘成型流水线;2002年,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变更注册成立浙江宝利特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核准变更注册宝利特集团,并于2008年成立了宝利特新能源公司,正式进军新能源……”说起企业的发展历程,陈敏智如数家珍。
80年代初期牧屿牧南工艺美术厂车间
在陈敏智看来,改革和创新,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如果当年温岭的干部思想不解放,我们也不会成为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果没有引进外资的思想解放,我们也不会与外资合作,我们的产品也无法走向世界;如果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也不可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如果没有发展绿色经济的大方向,我们也不会着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创新。近些年,宝利特把鞋业目标放在了有着更高要求的美国和日本市场,也将产品逐渐转型中高端市场;集团同时在2006年试水新能源产业,并于2008年成立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截至去年年底,宝利特集团新能源的销售额已经达4亿元左右,与鞋业持平。
如今,宝利特集团已经拥有台州宝利特鞋业有限公司、浙江宝利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宝利特进出口有限公司、温岭市汇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宝利特典当行有限公司5家全资和控股企业,成为集研发、制造、贸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并涉及新能源、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
在诞生的第三十五个年头,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企业已经找准了前行的道路,步履愈发坚实。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台州民企的发展密码
1982年,温岭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家喻户晓的吉利汽车是全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全国最早的小商品市场之一路桥小商品批发市场诞生在1982年,比义乌小商品市场还早3个月……
从当初的区位偏僻、资源匮乏、民众贫穷、人均存款不到8分钱,到2017年底的经济实力跃居全省第五,40年间,台州提升的不仅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钞票数量,更是台州人对于“创新发展”的认知。
毫无疑问,制造业一直是台州最厚实的“家底”,但结构不优、素质不高、低小散等问题,限制着当地传统制造企业的发展。“首先要从企业自身谋求改变,其次要依托政府,形成行业发展的合力!”在欧路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华友看来,中国从来不缺少制造型企业,缺的是“智造”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所以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就必须跟随消费理念和市场需求的改变不断革新,并且依托行业,发展产业集聚区,打响品牌。
这与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道路不谋而合。
多年前,记者曾到台州采访过当地的智能马桶企业,发现虽然企业通过OEM(代工)模式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据了很大份额,但是由于存在自身生产标准滞后、研发薄弱、品牌意识缺失、技术人才匮乏等短板,台州生产的自有品牌智能马桶质量合格率只有12.5%,在市场上也不受青睐。
痛定思痛之后,台州把智能马桶产业列为重点培育的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作为智能马桶产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推进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建设。
今天,当记者再次走进台州,得知这里的智能马桶产业已发生了巨变:
2016年6月,欧路莎与6家相关企业成立了台州智能马桶协会,参考国际相关行业标准,发布了全国首个智能马桶行业团体标准,部分项目标准甚至高于公认严格的日本标准。
到2017年,台州智能马桶国抽合格率跃升至83.3%,企业数量也增至20余家,年产量突破200万台。
台州市政府还投入1.2亿元,无偿提供4200平方米建筑,全力推进智能马桶国家检测中心建设,并规划4000多亩土地打造了全国首个智能马桶特色小镇。
……
欧路莎卫浴智能化生产流水线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王自亮曾这样评价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完成资本、技术和劳动的原始积累之后,台州民营企业从股份合作制逐步演进到现代股份制企业,同时,逐步完善的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台州民营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这就是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秘密。”
的确,智能马桶业的发展只是台州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台州更加明确了整治“低小散”推进优质企业集聚提升的发展方向。“抓实体经济,关键是培育支撑台州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优势产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如是说。
如今,台州民营企业已开始走向世界舞台,融入全球经济。仅在2017年,台州民企参与了10个海外并购项目,金额达4.2亿美元,对外投资增长190%,增速位居浙江第一。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