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讯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全省各地都迎来祭扫高峰。在省城合肥,既有市民前往陵园扫墓祭拜,也有市民选择在社区参加集体共祭,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缅怀亲人,寄托哀思。
昨日,小蜀山陵园周围成了停车场。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刘玉才/摄
市民参加绿色共祭
昨天,家住合肥市蜀山区的伟女士和爱人带女儿一早就出了门。他们并不是去踏青,而是参加合肥市清明集体共祭活动。
因为有事无法回老家,伟女士半个多月前就在为如何祭奠已逝的母亲而发愁。前不久,她看到报纸上介绍合肥民政部门今年清明期间仍会推出共祭活动,赶紧拨通了报名电话。
伟女士说,她清明节本该回去拜祭,但无奈脱不开身。看到报道后,她得知清明假期三天都会有清明共祭活动,不用跑太远,在社区就能完成祭奠和追思,正符合她的情况。于是,伟女士选择了离她较近的庐阳区四里河街道,“我咨询得知会有默哀、插柳等一系列流程,觉得很有仪式感,也很环保,就赶紧报了名。”
四里河街道是今年合肥清明共祭的社区分会场之一。包括伟女士在内,一共有36户家庭报名参加。
昨日上午9点,共祭仪式在轻柔肃穆的音乐声中开始。在司仪的带领下,居民们用朱砂写下思念卡片,默哀并插柳祈福,恭读祭文缅怀亲人。“亲身感受之后更觉得这种方式很好,不用烧纸、放鞭炮,很环保,也很有人文气息。”
昨天,庐阳区杏林街道作为另一处社区分会场也迎来49户家庭共祭亲人。这已是杏林街道第二年举办清明共祭活动。特别的是,今年,杏林街道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在活动中为在场的居民进行团体心理疏导。“有的居民失去亲人后情绪不高,也比较悲观,我们希望专业人士能提供一些帮助。”街道工作人员说。
鲜花祭祀已成主流
昨日上午8点,家住合肥市包河区的朱先生一家手捧鲜花,走进大蜀山文化陵园。朱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每到清明,他们已经习惯用鲜花祭祀亲人,“既能表达我们的感情,也很绿色环保。”
今年,鲜花依然是大蜀山文化陵园提供的众多便民服务中最受欢迎的一个。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陵园不能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使得鲜花销售量不断增加,不少市民还会根据墓碑的大小、形状来挑选花束。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这两年的宣传,今年没有发现市民在园区内焚烧纸张,但有个别市民点了香,被及时劝阻。此外,工作人员发现,今年带酒来祭祀的市民多了不少,走在园区里都能闻到酒味,“带酒的市民多是把酒洒在墓前。”
网络祭扫悄然流行
今年清明节,全国不少地方推出微信祭扫,网络祭扫正悄然流行。在合肥,殡葬管理部门推出了“文明祭祀、无烟祭扫”的APP,小蜀山陵园今年也首尝“二维码”祭祀。
在小蜀山陵园内,随处可见绿色指示牌,上面印有二维码。据介绍,这样的指示牌共有144块。市民扫描二维码后,便可登录陵园官网在线祭拜,可选择鲜花、水果等虚拟贡品,还能在留言板上寄语表达思念。
“这种方式比较新潮,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只是形式,关键还是看内心是否诚挚。”在前来扫墓的吴女士看来,二维码祭扫会随着社会发展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但也有市民并不认同此观点,合肥市民刘先生则认为,扫墓就一定要到墓前,否则便失去了意义。
“网上扫墓是一种观念的进步。”合肥一位从事殡葬行业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虽然这种方式目前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可以解决眼前和未来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对于身在异地的人来说,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缅怀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生态葬的推广,未来很多人不会再有墓穴、墓碑,当现实不复存在,这种虚拟的祭祀形式便会逐渐成为趋势。
郭龙 江文超 王梅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