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7月5日电 题:稀奇!治污湿地成了休闲公园——江苏苏州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新华社记者刘巍巍
每天早晚,江苏省苏州市下辖太仓市城厢镇万丰村村民钱德良,总要到村口的人工生态湿地上散散步、松松筋骨。
“小公园、大讲究!这里干净的水都是我们厕所中经过处理的污水。”从小生活在万丰村的钱德良说,蹲了55年茅厕,2017年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有了卫生间,村里180户人家都接上了污水管道,而生活中的污水通过这座“神奇的公园”又变成了清水。
苏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贡瑞金告诉记者,被村民喻为“公园”的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由调节池、垂直流湿地、水平流湿地、草溪湿地和生态塘5部分组成,日均处理污水150立方米。
这是苏州市全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一个缩影。2015年起,苏州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3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累计治理村庄4792个,惠及近30万农户,全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80%。
苏州市地处江南水乡,水是城市的灵魂,更是发展的命脉。而长期以来,生活污水是农村生态环境的短板。以苏州市下辖常熟市为例,以前虽然也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市、镇、村各自投资建设、多头管理,不仅效率低、资源浪费、运行不够经济,而且设施质量和技术工艺得不到有效保障,正常运转率偏低。
在常熟市虞山镇东联村居住了30多年的陈建芬说,以往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里或者随雨水漫到田里,造成污水横流、蚊蝇孳生、臭气熏天。
近年来,苏州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探索实践“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新模式,构建“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一体化运作、委托第三方监管”新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量小散乱”向“规模统筹”转变,从“多头管理”向“专业运行”转变。
农村治污,“接管”先行。苏州市还明确“接管优先”原则,发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优先治理重点村、特色村和污染量集中的区域,优先将农村生活污水接管至城镇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
如今的东联村,河水潺潺,白鹭翩跹。记者在这里走访时,陈建芬等几位乡邻正在自家屋檐下小憩。他们说,用“巨变”来形容村貌发生的变化,毫不为过。
三水一宅六亩田。经过治理,苏州市下辖昆山市巴城镇武神潭卜家堰自然村水韵十足,风光秀美。“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站,在设计中秉承绿色生态理念,结合民风村貌,打造农村绿色风景。”昆山市水务集团董事长何岩告诉记者,该市在规划发展村污水治理全覆盖基础上,构建监管、运管、责任、协管、服务“五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建成总平台、4个分平台和站点信息化“三层架构”,既能实时监测水质,又能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省工又高效,实现了全域农村生活污水信息化管理。
环境美不美,关键要看水。苏州市各市区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当成“一把手”工程来抓,明确以公共财政为主体,3年累计投入超过70亿元;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探索PPP模式,融资580亿元,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让老百姓掏一分钱。
对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的村庄,苏州市采用家庭分散式水资源净化系统,让村民的生活污水“足不出户”就能自动完成净化,用于田间灌溉。
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市锦丰镇南港村村民沈玉娣说,自从家里装上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厨房、卫生间的生活污水可以在自家完成净化,种菜浇水方便了很多。“以前浇水是一担一担挑,一桶一桶拎,一勺一勺舀。有了这个东西,想浇到哪里,皮管拉出来,就浇到哪里。”沈玉娣说。
苏州市还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河道整治工程有效衔接,突出污水治理村庄周边河道“截污、清淤、活水、保洁”重点环节,明确重点河湖两侧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100%。3年来,全市整治河道5300条4000公里,建设生态河道690公里。
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柯家村村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太湖边上,以水为邻,伴水而生。村民凌春燕说,以前河面脏乱差,现在河里干净了,老百姓自觉不往河里倒垃圾了。
“实践证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仅改善了河道水质、扮靓了水乡面貌,更提高了社会文明程度,使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得到巨大改变。”苏州市水利局局长王国荣说。
大视窗
新闻热点
新闻聚焦